跳到主要內容

[Movie]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

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



馬克吐溫:「如果我們能夠出生時80歲,然後逐漸接近18歲,人生一定會更美好。」

又是一個感嘆時光飛逝的故事,
而且是拍給美國人看的故事,無怪乎影評都將這部電影跟《阿甘正傳》畫上一個連結。

我們常常被問及,如果回到從前,如果回到小時後,如果有如果的問題。
雖然只是班傑明的八十年光陰,整部電影的背景故事足足跨越了二十世紀的重大變動。
一次世界大戰,二次世界大戰,一直到最近的Katrina。
如果是土生土長,曾經在每次動亂當中失去親人的美國人,想必都會心有戚戚焉。
會問自己:如果再回到當下,我想跟他說些什麼?

Benjamin告訴他的女兒,"你要活出讓自己感到驕傲的人生"。

劇情提供給觀眾的是多面向的省思,愛情,朋友,人生,旅程,夢想....。
Benjamin的日記像是一本紀錄,紀錄著身邊的人,追逐夢想的痕跡。
船長,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子,還有Daisy。


時間與空間的賽跑一直是很有趣的問題。
時間是年齡的增長,空間的改變顯示在老去的面貌,親友的來去,環境的變化。
我們追求的究竟是外貌的長生,還是內心的不死。

看到最後,我心中有一個疑問,一個註解。
疑問是:有人可以告訴我,那個"阿北"到底被閃電擊中幾次嗎?
他說有七次,可是明明只有五次還是六次狀況而已啊。
註解是:小布依然那麼帥氣!




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是美國傳奇作家史考特費茲傑羅寫於1920年代的短篇故事,他的靈感來自另一馬克吐溫的一句話:「如果我們能夠出生時80歲,然後逐漸接近18歲,人生一定會更美好。」

1919年,班傑明出生在巴爾的摩,一出生就是個八十歲的老嬰兒,被父親給棄養在街邊,但是好心的黑人夫妻收容了他,將他當成自己的兒子扶養,教導他許多智慧,但奇妙的是,隨著他漸漸成長,班傑明卻是越來越年輕。

1930年,11歲的班傑明遇上了六歲的黛西,善良而親切的黛西溫暖了班傑明。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班傑明坐船來到英國,直到戰後才與黛西在紐約重逢,此時,黛西已經是個亭亭玉立的女孩。

1950年,他們終於共譜戀曲,並且一起渡過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,但黛西越來越老,班傑明卻越來越年輕,他終於體認即使他們深愛彼此,班傑明逆行的生理特性,卻成了兩人關係的唯一障礙…。
艾瑞克羅斯在構思和撰寫劇本之際,他個人經歷了喪失雙親的不幸,他表示:「他們的過世當然令我十分悲痛,也使我看事情的觀點有了轉變。我相信觀眾對於這個故事會跟我一樣有感同深受之見。」 這部電影探索了超脫時間和年代的人間條件,以及人生和愛情的快樂與失去的痛苦。

艾瑞克羅斯表示:「我和大衛芬奇想讓這個故事感覺像是任何人的故事,述說某個人的一生,這就是這部電影兼具非凡與平實之處,並得以觀察出這個怪異人物對每個人會產生什麼影響。」 班傑明的處境相當奇特,同時他的旅程也強調出他每段人生際遇產生的複雜情緒。

法蘭克馬歇爾表示:「這個故事碰觸到我們在人生過程中會興起疑惑的許多問題。這樣很難得,因為很少一部電影可以引發這麼多不同且個人的觀點。60歲或70歲的人會看到某個面向,20歲的人則會看到另外一個面向。」

《節錄自開眼電影網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電影簡介》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Empire State Of Mind -- Beyonce

那是在2004年底,接近聖誕節前夕的日子,結束在神似雅典神殿的建築物裡的遊覽, 步出門口,神殿旁的小巷裡,兩旁盡是紅磚砌成的住宅,從地面矗起的階梯直入天倫。 此時天空落起小白點,是冬天的初雪,悄悄地落在沉重的大衣上。 路牌上寫著第八十三街,背後的神殿是大都會博物館。 2004年聖誕節前夕,我身在用夢想堆砌的城市,紐約。 兩年多前,某個周末仍在公司辛苦加班的某時,耳機裡的電台傳來這首歌, Alicia Keys的Empire State Of Mind.,歌詞講述的是紐約的面貌,紐約人的心情。 空幽迴盪的旋律,莫名地勾起我曾經在紐約第五大道駐足過的心情。 New York, 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 There's nothing you can't do If I could make it here I could make it anywhere That's what they say 是吧!每個人都在為了追逐夢想,辛苦地生活著。 如果你能夠熬過去,未來任何困難都可以輕鬆面對。

[電影有感] 幸福綠皮書

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和朋友們吃紅豆冰,一時興趣捉弄一位朋友,我們一起呼弄他說:『吃紅豆冰得留下一顆紅豆才能帶來好運』他半信半疑直呼不可能,只是大夥兒聯手起鬨,也只能跟著留下一顆紅豆。多年後又一次一起吃著紅豆冰,他還特地提醒,記得多留一顆紅豆。其他人面面相覷,卻也沒有人敢戳破當初的玩笑話。這樣不明所以的“習慣”,就這麼留了下來。 自古至今,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說不出所以然,或者原因已經失傳的“習俗”或者“規矩”。像是中國古時候女生裹小腳的習俗,像是風水中的壁刀忌諱。這些習俗的開啟有當下的時代背景,隨著民風漸開,漸漸地被屏棄,也或許可以從科學的角度找到合理的解釋。然而,有些規矩卻是含有歧視與不平等。 劇中的主角,一個黑人Don Shirley是溫文儒雅,知識淵博,富有的音樂家。一個白人司機Tony,低俗,知識貧瘠。也凸顯存在社會中的,“知識的不正義”,意指使用自己的刻板印象評價人事物。比如路上碰到的馬路三寶,我們往往直覺地以為是女人或者是老人在開車,這就是一種”知識的不正義“的霸凌。 電影中,在美國南方的城市,存在著不成文的規定,只有白人可以飲食的餐廳跟只有白人可以使用的廁所。這些不平等的規定,習以為常之後,不管心裡是否歧視,連餐廳裡的侍者也會視為理所當然。反而讓極力爭取平等而坐的黑人演奏家顯得不講理。 面對這些不自由平等的規矩,只能勇於挑戰才能得以突破。這也是因此我們能夠擁有民主自由的現代。而在勇於挑戰的過程中,一如Don Shirley對Tony說的:暴力不能贏得勝利,尊嚴才能戰勝一切。

悼念儀式

像是一場悼念儀式,想起你來,想起你去; 踩著泥印, 複習著你的小心翼翼,只是為了證明曾經愛過的痕跡。 房裡的氣,克若依,是我為你點燃一柱焚香,溫柔擁抱的假想。 眼裡的淚,滴落地,是我敬你三杯水酒,願你幸福路上好走。 悼念是為了說再見,而再見便不要再見。 夜空裡有兩顆最亮的星星,是你的眼睛,你的眼睛。